陈筑山公民教育和法政思想研究
陈筑山 (1884-1958)
如同所有民国时代抱有热切救国心的知识分子一样,陈筑山的一生应当结合时代的背景加以理解,他在对于法政思想的总结,今天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筑山曾任首届国会第一期常会(1913年4月-1914年1月)之议员,于1923年留学回国,习业有成,回国后曾经在私立民国大学任教授,又到北平法政大学任校长。在民国时期,教授的工资水平极高;凭借自己过人的学识,陈筑山已经成功跻身北平的上流社会,应当说用成功学者定义并不为过。
但就是这样一位各方皆极力网罗的人才,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始人、总干事晏阳初先生的邀请下,毅然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加入平教会专心从事平民教育工作。原因何在?无他,一腔报国热忱。陈筑山毅然放弃当时北平的优渥生活,进入河北定县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最近30年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基础建设、生活水平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二十世纪30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可想而知。陈筑山等平教会教育家,不避困厄、不辞辛苦,进入当时落后愚昧的乡村地区进行教育,何尝不是一番思想领域的开天辟地。
在推进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陈筑山撰写编辑了大量的法政思想文章与教材,堪称著作等身。陈筑山曾经在《晨钟报》担任总编辑,期间以“醉翁”为笔名发表了多篇文章,后又在赴日本留学过程中,继续坚持投稿,并翻译了日本学者茂木久平的《西洋之社会运动者》。
在平教会任职期间,陈筑山编写了用于北京法政大学、朝阳大学和民国大学的政治学基础教义《最新体系政治学纲要》,在系统介绍西方政治学观点的同时,融合自己的政治学理念,激发莘莘学子的报国之心。同时,为了在定县推行平民教育实验,陈筑山还编写了《公民道德根本义》、《平民的公民教育之计划》、《人格修养讲演大纲》、《人生艺术》等多部著作。
需要说明的是,陈筑山的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内容精深、思想深刻,深受当时社会的认可。以陈筑山所著的《人生艺术》为例,国民党“领袖文胆”陈布雷点评道“融贯今古之言,体验精深之作,展读数遍为之神往。人生欲造真善美之完全境界,何可无学又安得不以艺术名其书,通乎道善读者自能得之乐”;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评价道“陈筑山著《人生艺术》,择示精髓,探索幽深,造福世界,改善人生”;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则称赞“惟能志于童据于德,依于仁者乃能游于艺。陈筑山先生著《人生艺术》一书,读毕乐为之题”。
在国民精神领域,陈筑山编写《国族精神》一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国族精神在个人抉择、国家前途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国族精神,勖勉同袍弘扬前辈志士仁人的“智仁勇”,真正继承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而来的国族精神,为救亡图存贡献出一份力量。
应该说,民国时期是一个仁人志士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受制于当时动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接连遭受的屈辱,不同的学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无论是陈炯明推崇“联省自治”,还是阎锡山强调的“民本思想”;亦或是晏阳初、陈筑山等人的平民教育;甚至于杨度推行的袁世凯称帝,都未尝不是一种对于救国道路的探索。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去,当然会发现其中的正确与缪误;但是同样应该看到这些人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救亡路径的探求,这些知识分子真正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无论在哪个年代,知识分子作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都是一个国家的良心和脊梁。譬若崖山之于赵宋,十万臣民跳海殉国自然是滔天的悲剧,但是其展示的民族节气也应当千秋铭记。
钻石可能被泥沙掩埋,繁星可能被乌云遮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会有很多人被慢慢遗忘,也有很多人压根不曾被人铭记。但是,民族传承的火种从未断绝,即使遭遇过数次不绝如缕的情况,我们仍然可以自豪的介绍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这一点也感谢众多的先辈,要感谢许许多多像陈筑山这样的前人。
总其一生,陈筑山集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校长、议员、作家、报人、教授、学者,等等于一身。显然,说其为一通人,亦未尝不可。这样的先辈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当我们谈论民国时代的时候,可以想到一个定县农村中意气风发的青年,可以想到一个煤油灯下笔耕不辍的学者时,亦可以算是对前辈最好的追忆。
发掘历史遗珠,让更多的今日认识、了解陈筑山正是网站的目的;当然,对前辈最好的纪念还是过好今日,真正把陈筑山热爱的土地,打造成理想中的盛世中华。